金恪集團入選新華社產業調研報告代表案例
日前,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發布了名為《我國第六產業發展已成“燎原”之勢 四大模式高端拓展夯實鄉村振興產業根基》的調研報告,報告對我國第六產業的發展狀況和成績進行了全景式呈現,并對典型案例進行了深入剖析。其中,金恪集團作為中國“第六產業”代表性企業案例,被新華社報告引述介紹。
以下為報告原文:
新華信用北京11月24日電 (鐘沈軍、張超)以第一產業為基礎,一二三產融合形成一種全新生態并重構產業鏈的現代生態農業,即國際上通稱的“第六產業”,概念發韌于日本,在日本、韓國、德國等地興起,成為一種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綠色發展模式。我國第六產業發展經多年培育,已悄然初具規模,且發展勢頭強勁。專家建議,我國通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已站在世界生態文明的戰略制高點上,下一步應海納百川吸收包括六次產業理論在內的人類建設生態文明新技術、新理論、新制度,發揮我國鄉村振興的戰略縱深優勢,舉一反三總結經驗,分類指導多措并舉,引領我國第六產業發展實現后來居上,夯實我國鄉村振興乃至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根基。
一二三產融合的第六產業漸現雛形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第六產業”,1996年由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今村奈良臣率先提出,即通過搞多種經營,逐步使原本為第一產業的農業變身為綜合產業,獲取為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服務所獲得的部分增值價值。2008年12月,日本首次在政策大綱中提及“第六產業”,推動了日本第六產業迅速發展,極大地改善了農戶生活質量、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實現了可持續性發展。第六產業在日本、韓國、德國等地興起,成為一種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的綠色發展模式。
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復旦大學六次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來武介紹,以第一產業為基礎,一二三產融合的現代生態農業,即國際上通稱的“第六產業”。“第六產業”不僅包括第一產業的初級農產品的生產過程,還包括第二產業的農產品食品加工、肥料生產過程以及第三產業的流通、銷售、信息服務等過程,通過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形成了集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從而大大提高了農業的附加價值。“1 + 2 + 3”等于 6,“1 × 2 × 3”也等于 6,這就是“第六產業”的內涵。在“第六產業”中側重的是相乘,它代表著積累的過程,體現了三大產業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同時強調了農業的基礎性和重要性。“第六產業”的本質是產業間的融合,只有各產業間的合作、聯合與整合,才能使農業獲得倍增的效益。
在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指引下,我國高度重視涉農產業融合發展,有機農業、現代食品加工基地、現代農業產業園、綠色生態農莊、鄉村文旅發展等在各地茁壯成長,農產品生產流通環節日臻完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第六產業產業鏈漸現雛形,并且呈現“星星之火”化成“燎原”之勢。

浙江杭州臨安打造
村落景區公共品牌“天目村落”
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著眼于將美麗生態轉化成經濟優勢,利用農村自然生態、平穩的水源、美麗的景觀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集中資源打造“八線十景”示范型村落景區,并推出“天目村落”品牌,讓散落的臨安自然稟賦和特色資源“串戶成帶、連片成景”。此外,通過農產品深加工,把農產品包裝成旅游商品和文創伴手禮,受到市場歡迎。目前,臨安主題各異的村落景區,成為當地鄉村產業的新的增長點,原先囿于傳統農業效益低下而漸漸空巢的農村成為充滿活力的鄉村運營的大舞臺,成功地為山區生態經濟和社區和諧平衡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成功經驗。
太倉現代農業園位于江蘇省太倉市中東部,距上海虹橋機場僅50公里。農業園占地8000余畝,包括現代農業展示館、花卉園藝展示館、鷺園生態濕地館、恩鈿月季公園等多個園區。以農業園區為依托,這里附近配套了平價便民超市、艷陽度假酒店、幸福醫療康養中心等設施,以就近取材,產地直銷的方式,打通了農村與城市的新循環,形成了綠色農業產銷新生態系統,推動了生態農業產銷兩旺,實現了農業與食品加工、文旅、醫養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閉環。
在北京懷柔,渤海鎮北溝村過去10多年里發生了“蝶變”,一個“后進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國際村”。利用地處慕田峪長城腳下的地理優勢,加上美麗鄉村的有效治理,這個昔日的“后進村”吸引了包括十多位外籍友人在內的投資者發展民宿旅游業,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國際村”、網紅打卡地。
生態農業、生態產業不僅只分布在超級大型城市的周邊,地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的交匯地帶的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因自然條件惡劣,成為西部貧困地區之一。然而,超過10萬畝的藜麥改變了當地的面貌。藜麥產業不僅使得天祝縣脫貧摘帽,還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全國各地的驢友去天祝看藜麥,到天祝吃藜麥正逐漸成為一種時尚。
西部寧夏賀蘭山東麓的西鴿酒莊有30000畝葡萄園,建設有葡萄酒釀造區、橡木桶酒窖、灌裝區、瓶裝陳釀酒窖、專業品鑒區、游客接待中心、莊園酒店和有機特色餐廳,年設計產能1000萬瓶。西鴿酒莊建筑結構外圓內方,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謙和智慧,又彰顯著成為國際頂級酒莊的勃勃雄心。寧夏賀蘭山葡萄酒產業園區利用國家批準的“寧夏國家葡萄與葡萄酒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覽會”兩個國家級平臺,以賀蘭山東麓葡萄連片種植區和葡萄酒精品旅游線路為實施路徑,串接沿線旅游景點、酒莊、精品民宿,對接鄉村振興戰略,形成了葡萄種植+釀酒生產+文化旅游+康養等多產業融合發展態勢,使賀蘭山東麓產業發展煥然一新。
寧夏賀蘭山
東麓的西鴿酒莊夜景
“生態農業+食品加工+觀光旅游+……”正在成為各地農業主體經營者融合發展的新理念。今年7月,農業農村部在新疆伊犁昭蘇舉辦2021中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行推介活動。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副司長刁新育表示,今年“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生態休閑農業作為重要抓手,在拓展鄉村多種功能、拓展產業增值增效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預計到2025年,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達到32萬億元,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培育一批產值超百億元、千億元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鄉村休閑旅游年接待游客人數超過40億人次,經營收入超過1.2萬億元;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超過1500萬人。
產業融合助推弱勢產業轉型升級
第六產業初現四大發展模式
目前我國在五位一體戰略布局的指引下,各地基于本地特色資源稟賦的優勢,積極探索農業農村發展與鄉村振興的規律,推動生態農業發展與六次產業融合形成強勁的后發趕超之勢。新華社經濟分析師在全國多地調研,發現我國以生態農業為基礎、多元業態融合的第六產業發展呈現四大類型。
——特色農產品加工型。該類型基于單一或數個本地特色農產品,形成大面積的連片種植區域,打造了農業科技、觀光旅游以及加工交易的綜合服務園區。特色產品型園區是一般以農業特色小鎮、特色產品之鄉等形態而知名,是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典范,為促進農業提質增效和農民就業增收創造條件。
浙江省蘭溪市梅江鎮的金恪集團浙江柏靈香榧基地是特色產品型園區的典范,基地共有4000余畝香榧林。香榧樹是世界上稀有的經濟樹種、有“千年果”“長壽樹”之稱,又稱為“中國榧”,樹上會掛“三世果”,第一年開花、第二年結果、第三年成熟,三代同樹“享天倫”,寓意美好。香榧全身是寶、營養豐富、堪比人參。金恪集團董事長兼CEO王建峰說,要跳出農業做農業,一產的一份收入經過二產加工增值,再通過三產的營銷服務形成更多收益。基地開始向香榧果深加工以及文旅康養延伸價值鏈。公司與中國香榧工程研究中心、江南大學聯合成立“香榧深加工技術研發中心”,并申請商標品牌“榧常好食”和“千紫禾”,并陸續研發出香榧食用油、香榧乳飲料、防彈咖榧固體飲料、香榧黑糖松餅、香榧面膜、香榧精油、香榧熏香等系列產品。另外,金恪集團在“江浙滬”等地區擁有40余萬活躍客群不斷為香榧基地導入客流。
浙江蘭溪香榧基地香榧樹
——現代農業科普教育型。該類型依托國家級農業產業化基地,利用農業觀光園、農業科技生態園、農業產品展覽館、農業博覽園或博物館,為游客提供了解農業歷史、學習農業技術、增長農業知識的旅游活動。
江蘇太倉現代農業園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首批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首批國家重點花文化基地。8000畝核心區目前已建成集聚了現代農業展示館、花卉園藝展示館、鷺園生態濕地館、恩鈿月季公園、親子園、百竹園、四季花海、櫻花園、梅花園等景點,周邊配套建有艷陽度假酒店、玫瑰莊園、云溪民宿等園林式度假酒店,還有草莓、藍莓、櫻桃、枇杷、翠冠梨等瓜果采摘基地。園區負責人介紹,游客在現代農業展示館里可以看到用先進農業技術培養出來的奇瓜異果,彩色辣椒、巨型南瓜等,孩子可以在觀賞中學習農業知識,了解到航天培育、無土栽培等現代科技給農業帶來的巨大變化。
——鄉村生態文旅發展型。該類型往往地處地理較為偏僻而生態良好之地,這里順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需要,縱向抓鏈條延伸,橫向抓業態拓展,發展農事體驗、親子研學、康體養生、鄉村民宿等新業態,以旅強農、以農促旅、農旅結合的發展新格局,樹立鄉村文化旅游品牌。
湖南湘西是精準扶貧的發祥地。近幾年來,湘西十八洞村采用“飛地經濟”的發展模式,從鄰村流轉了1000畝土地種植獼猴桃。同時,該村挖掘了當地蓮臺山林場、黃馬巖、烏龍一線天、擎天柱、十八溶洞等旅游資源,以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為引領,推動鄉村振興,帶動當年偏僻貧窮的小山村蛻變成“山美村富”的小康村。2013年當地村民人均純收入僅有1668元,2019年村人均純收入穩步提升,人均純收入達到14468元。
——都市田園城鄉統籌發展型。該類型往往地處中心城市遠郊,以農村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旅游吸引物,開發農業游、林果游、花卉游、漁業游、牧業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游活動,以休閑農莊、農業公園、農業嘉年華等多種模式,滿足城市游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享受休閑慢生活的身心需求。城鄉統籌一體化發展,使這里的都市與田園融為一體,風景較自然農村更美,生活較城市更愜意。
南京高淳國際慢城旅游度假區是都市田園型生態農業園區的典型。位于南京市高淳區,是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取得了中國最佳生態休閑勝地、中國十佳村鎮慢游地等榮譽。該度假區全長48公里,盤旋于六個行政村之間,覆蓋面積達80平方公里,是一處整合了丘陵生態資源而形成的集觀光休閑、娛樂度假、生態農業為一體的城市遠郊農業綜合旅游觀光景區。高淳通過城鄉統籌致力于發展都市田園,被國際慢城聯盟組織授予“國際慢城”稱號,成為中國首個國際慢城。

江蘇南京高淳水慢城花海
我國第六產業發展空間廣闊
“新四化”夯實鄉村振興產業根基
據介紹,狹義的第六產業是以日本專家最先定義的現代生態農業,而廣義的第六產業則是由中國復旦大學六次產業研究院提出,是以現代生態農業為基礎,實現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即農產品種植生產、加工業和銷售服務業融合的同時,再加上第四產業互聯網大數據產業與第五產業智慧文創產業的融合,形成的具有分享經濟形態的全新生態的新產業。和日本相比,中國第四產業互聯網電商平臺在農業領域大規模應用和全新的六次產業理論,構成了一個更深刻和完整的理論體系,初步實現了實踐到理論的創新與超躍。張來武認為,我國不應拘泥于日本第六產業的做法,而要充分發揮我國在數字經濟、平臺商業模式以及豐富的文化底蘊等方面的優勢,推動文化創意、數字平臺驅動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創造新的商業價值。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張孝德認為,在20世紀80年代,理論界就已提出生態文明理論,但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在世界范圍舉起生態文明大旗,中國是唯一的。這充分說明,當代中國站在了面向世界和未來的生態文明的戰略制高點上。正因如此,我國的生態農業發展呈現了強勁的趕超勢頭和旺盛的發展潛力。中國生態文明的建設應該進一步海納百川吸收包括六次產業理論在內的人類建設生態文明新技術、新理論,同時基于東方智慧天人合一的新自然觀,利他共生的新價值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哲學,全面發展中國生態文明,對未來世界做出中國貢獻。
專家建議,第六產業以現代生態農業為基礎,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最重要的底層產業基礎,為高質量推動我國鄉村振興,仍需要多措并舉,實現高端化拓展,精細化協作,數字化提升,品牌化經營,從而實現現代生態農業的全面提升,全面夯實鄉村振興、生態文明的產業根基。
——以第六產業為總抓手加快有機融合,實現高端化拓展綜合效應。
以第六產業為總抓手,有利于從自然環境保護、生態旅游、文化傳承、療養休閑等多個維度,充分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與多重價值,加快促進農業新興產業和新業態的發展,也有利于在市場中形成提綱契領、綱舉目張的效果。比如,在之前的農業振興中,農業新型人才往往脫胎于鄉村本土,而局限于單向的生產型、技能型、銷售型人才,而在第六產業理論框架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主體,將更具有市場的號召力,有助于各地方培養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能創新、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民加快新技術成果轉化、推廣創業新模式,推動農業成為能致富的朝陽產業。同時也便于吸引高素質人才以及資本回流到農業,增強農村發展活力,促進城鄉交流。
張來武教授在楊凌農業高新區
調研生態農業六次產業融合
將傳統農村一二三產業與第四產業互聯網電商、第五產業文創智慧產業融合之后的新產業定義為第六產業,并以第六產業這一概念來統領鄉村振興中的農旅融合、農商融合、城鄉融合、產城融合,更有產業的張力,更有利于產業有機融合形成綜合效應。復旦大學六次產業研究院的實踐表明,以六次產業理論為基礎,能夠更順暢地通過產業聯動、產業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農村產業之間緊密相連、協同發展,有助于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和農民增加收入,形成政府、產業、學界、社會共同參與的鄉村振興大格局。
——推動產業協同,加強全產業鏈精細化協作。
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實現多種產業融合,需要農產品原產地、加工方以及銷售方、使用方的相互配合,需要農業生產者與農業科技人員、加工廠商、運輸商、消費者之間的合作,農民能夠參與第二次利潤分配。同時通過將科技力量以及文化內涵加入農產品,可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增加農戶的收入。
生態農業的協作往往需要超越地區的限制,因此區域間的協作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發展生態農業,需要借助行業協會的力量進行區域間的溝通協作,全面實施精細化提升。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推廣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高啟杰教授認為,開展農產品“提質增效”活動,深入挖掘農業的多元價值,推動產業協同發力、同步升值。首先,解決“種什么”和“養什么”的問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改善種養結構,豐富種養品種,建設農業生產標準化體系,嚴格規范生產流程,確保農產品質量與安全,增加市場緊缺和適銷對路的優質農產品生產。其次,解決“加工什么”的問題。要促進農產品深精加工,開展分級包裝、分級定價,進行標準化儲存、延長儲存時間、降低儲存損失,最大限度地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最后,解決“賣什么”的問題。農村產業要有計劃、分階段地打造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銷售安全優質農產品。
——加強農技推廣,實現數字化技術提升。
高啟杰教授認為,新興科技的推廣應用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和溢出效應,有助于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生產方式的轉變,實現生產的集約化、信息化、智能化。在實踐中要進一步重視農業技術推廣,特別是需求導向型的農技推廣,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堅持為不同部門及多元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適用性強、匹配度高的農技服務,加速技術在整個農業產業鏈的傳播與擴散,提高農業技術采用率,促進農業技術轉化為高效的現實生產力。
在調研中發現,大多數園區都有數字農場、數字農莊的概念,然而多數園區的數字化概念還停留在信息化的層面,系統版本較為單一。因此還需加強數字農業技術研發,推進物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在全產業鏈的應用,提升農業技術研發與農業生產、食品加工、生物材料等產業的融合互動水平,滿足市場的多樣化需求,全面提升價值鏈。在生態農業中應用互聯網技術、物聯網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搭建農業物聯網云平臺,建立信息化農業數據智能管控系統、信息化智能控制系統、水肥一體化控制系統等,結合RFID 技術和 GPS 技術定位、跟蹤農業全產業鏈,建立農產品溯源系統,可以對農作物進行科學的生產管理與檢測,及時有效地解決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問題,并且建立農產品檔案,同時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遠程可視化,實現農產品生產溯源,保證農產品質量,促進生態農業智能化決策。
北京聯合大學建設有智慧旅游國家級重點實驗室,該校旅游學院常務副院長嚴旭陽表示,應以產業互聯網思維推進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的數字化進程,全面導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將生態農業+二產+文旅+其它產業的各流程、各環節上網上云上鏈,實現綜合生產、銷售各環節的數字化。
——圍繞特色展開運營,實現品牌個性化發展。
新華社經濟分析師在調研中發現,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缺乏以市場為導向、具有影響力的農產品的開發及其品牌建設,限制了農業與二產、三產的融合發展。
各地借助鄉村振興,打造特色小鎮的積極性較高,投資較大,然而具體落實時,缺少深入理解本地資源稟賦的規劃,而是尋找現在已經知名的“樣板”園區學習復制,“樣板化”流于“同質化”、“鋪攤子”易變“爛攤子”的風險不可不警惕,迫切需要因地制宜地在農產品品質、農產品深加工、加強配套服務方面,樹立地方特色品牌。
金恪集團董事長王建峰說,公司在江蘇太倉、上海崇明島、浙江杭州、安徽黃山、云南西雙版納等地的連鎖生態度假設施,每家度假園區都根植本土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通過全國連鎖但是并非千店一面,而是通過高品質個性化服務,把握中老年客群時間靈活特性,主推“非周末度假”,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以及旅游者的經濟負擔。

江蘇蘇州太倉艷陽酒店休閑廣場
在圍繞特色,展開特色經營的基礎上,要高度重視生態農業的整體品牌。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部分現代生態農業園區里的配套餐飲住宿并沒有由品牌運營方直營,而是由當地的農家樂承擔。在豐富餐飲住宿業態的同時,散、亂、小的農家樂也給園區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部分農家樂存在定價高、食品質量不穩定、裝修風格混亂等問題,因此地方政府和園區運營方投資巨資打造的旅游景區沒有形成良好口碑以及回頭客效應。對此,南開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鵬表示,現代生態農業園區要從始至終把品牌建設作為重要工作內容。在短視頻和網絡直播行業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現代生態農業品牌建設迎來重大機遇。(參與調研 徐洋)